在線客服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聯系方式
客服熱線:0558-2667333
郵箱:516212795@qq.com
聯系電話:18605580025

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做好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

“十三五”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互促共進,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到2020年,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糧食產能進一步鞏固提升,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農民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村基本經濟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農村社會治理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

一、持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1.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建設確保口糧安全的高標準農田。將高標準農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將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納入地方各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內容。

2.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到2020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億畝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完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加強農村河塘清淤整治、山丘區“五小水利”、田間渠系配套、雨水集蓄利用、牧區節水灌溉飼草料地建設。穩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合理確定農業水價,建立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機制,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完善用水權初始分配制度,培育水權交易市場。

3.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建設。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大力發展智慧氣象和農業遙感技術應用。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制定促進協同創新的人才流動政策。健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對基層農技推廣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機構提供精準支持,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開展農技服務。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支持科技特派員深入一線創新創業。

4.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大力推進育繁推一體化,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保障國家種業安全。深入推進種業領域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權益分享、轉移轉化和科研人員分類管理機制。全面推進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培育和推廣適應機械化生產、優質高產多抗廣適新品種,加快主要糧食作物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加快推進海南、甘肅、四川國家級育種制種基地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強化企業育種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種業企業。實施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加快培育優異畜禽新品種。加大種子打假護權力度。

5.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堅持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充分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農業機械和科技成果應用、綠色發展、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引領功能。完善財稅、信貸保險、用地用電、項目支持等政策,加快形成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撬動規模化經營主體增加生產性投入。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需要,允許將集中連片整治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按規定用于完善農田配套設施。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專業化規模化服務。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工程,擴大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

6.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職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基本形成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鼓勵農民通過“半農半讀”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職業教育。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行動,通過5年努力使他們基本得到培訓。引導有志投身現代農業建設的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農技推廣人員、農村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加入職業農民隊伍。優化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把一部分資金用于培養職業農民。

7.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啟動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穩定水稻和小麥生產,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支持糧食主產區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擴大糧改飼試點,加快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制定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棉花、油料、糖料蔗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積極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啟動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推動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展。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熱作農業、優質特色雜糧、特色經濟林、木本油料、竹藤花卉、林下經濟。

8.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大對農產品出口支持力度,鞏固農產品出口傳統優勢,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擴大特色和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優化國內農業結構,緩解資源環境壓力。

二、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9.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落實和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堅決防止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嚴禁毀林開墾。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耕地質量調查評價與監測,擴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規模。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剛性約束,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強地下水監測,開展超采區綜合治理。

10.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實施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區域示范工程。積極推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通過輪作、休耕、退耕、替代種植等多種方式,對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綜合治理。

11.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以上,濕地面積不低于8億畝。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擴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范圍。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適當提高補獎標準。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開展退耕還濕。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制度。加強三北、長江、珠江、沿海防護林體系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完善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嚴格實行休漁禁漁制度,開展近海捕撈限額管理試點,按規劃實行退養還灘。加快推進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開展跨地區跨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試點。

12.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到2020年農獸藥殘留限量指標基本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接軌。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實行嚴格的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施獸用抗菌藥治理行動。加快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健全風險監測評估和檢驗檢測體系。落實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嚴懲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加快推進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與養殖業保險聯動機制建設。規范畜禽屠宰管理,加強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治。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城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開展農村食品安全治理行動。強化食品安全責任制,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作為衡量黨政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考核指標。

三、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13.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促進主產區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深加工,形成一批優勢產業集群。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裝備,支持農產品加工設備改造提升,建設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

14.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完善流通骨干網絡,加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開展冷鏈標準化示范,實施特色農產品產區預冷工程。推動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支持農產品營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開展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行動。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和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格局。加快實現行政村寬帶全覆蓋,創新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推進農村互聯網提速降費。實施“快遞下鄉”工程。鼓勵大型電商平臺企業開展農村電商服務,支持地方和行業健全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加大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力度。

15.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強化規劃引導,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著力改善休閑旅游重點村進村道路、寬帶、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服務設施。積極扶持農民發展休閑旅游業合作社。加強鄉村生態環境和文化遺存保護,發展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民族風情的特色小鎮,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魅力村莊和宜游宜養的森林景區。依據各地具體條件,有規劃地開發休閑農莊、鄉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盤活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合理安排。

16.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支持供銷合作社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引領農民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分享產業鏈收益。創新發展訂單農業,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為農戶提供貸款擔保和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發展股份合作,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貼息、設立基金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新產業新業態。鞏固和完善“合同幫農”機制,為農民和涉農企業提供法律咨詢、合同示范文本、糾紛調處等服務。



安徽阜陽市一道河中路香樟苑
516212795@qq.com

13909680166(陳女士)
13665580501(王先生)
15556882605(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