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聯系方式
客服熱線:0558-2667333
郵箱:516212795@qq.com
聯系電話:18605580025

十二五”時期,億萬農民共享“獲得感”

  江西省萍鄉市的農村景象。

  2015年夏,湖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河南移民新村面貌。

  天津靜海生寶農民合作社的蔬菜大棚一景。 本報記者 喬金亮攝

  “三農”向好,全局主動。“十二五”時期是我國“三農”發展的黃金期。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扭轉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態勢;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提高了農民群眾的民生保障水平;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可以說,“十二五”時期開創了農業生產連年豐收、農民生活顯著改善、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新局面——

  眼下,“農村”兩個字正被人們賦予不同于以往的內涵。農村是億萬農民的幸福家園和現代農業生產的土壤,農村的山水田林還承載著城市居民的美麗鄉愁;農村不僅是工商資本競相進入的熱土,也成為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樂土。隨著農村活力不斷釋放,農民生活水平節節攀高。

  收入增幅跑贏城鎮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過上好日子、體面生活,是中國農民千百年來的夢想。老鄉要小康,關鍵看“錢袋子”鼓起來沒有。“十二五”期間,黨中央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農民收入保持持續較快增長。2015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422元,首次突破1萬元,比2010年增加5000多元。

  現實中,衡量農民收入是否實現快速增長有兩個參照:一是看收入增速是否超過同期GDP的增速,二是看收入增速是否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十二五”以來,農民收入年均增長超過10%,增幅連續多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3.33∶1下降到2015年的2.73∶1,連續六年縮小,連續兩年都在“3”以內,這是自2001年以來最低的城鄉收入比。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說,主要農產品產量增、價格好;農民外出務工人數增加、工資上漲;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大、含金量高。這些因素推動農民收入增長進入“多輪驅動”時期,家庭經營收入對主產區農民增收影響顯著;工資性收入是發達地區和中西部勞動力輸出省份農民增收主要支撐;財產性收入受益于改革不斷深化,農村土地和集體經營性資產得到盤活;政府對農民收入的支持助推轉移性收入增加。

  長期以來,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占農民收入的比重較大。近年來,受農村土地征收補償水平提高、農民土地流轉和房屋出租增多、參加入股投資分紅人數增加等因素影響,農民的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不斷增長,已成為局部地區農民收入的重要增長源。從長遠來看,隨著今后農村產權市場不斷完善,以上兩項收入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收入提高帶來的是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據統計,2014年我國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近7000元,比2010年增長近3000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從2010年的41.1%下降到2013年的37.7%,食品消費支出比重明顯降低,文教娛樂、交通通訊、醫療保健等消費支出不斷增長。農民住房、生活條件大為改善,消費層次明顯升級,億萬農民更多同步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在武陵山貧困地區、湖北恩施和湖南湘西,每個縣都發展了1至2個特色產業。恩施茶葉、湘西椪柑都已成了當地的支柱產業,成了農民增收的“搖錢樹”。據統計,2010年以來,恩施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了16%,高于10.1%的全國平均水平。

  這只是全國扶貧開發的縮影,我國農村扶貧事業發展飛速。全國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1.22億人減少到2014年的7000多萬人,5000多萬人摘掉了“窮帽子”,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有保障。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認為,中國在全球“千年發展目標”中所作的貢獻,給予再高的評價都不過分,中國反貧困成就已成為世界典范。

  農民獲得感增加

  在浙江省桐廬縣環溪村,人工濕地上長滿親水植物,生活污水池變成了小花園。村民們說,這里過去是“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

  在內蒙古鄂溫克旗伊蘭嘎查,600多平方米的綜合活動室包括了衛生室、農家書屋、便民超市、文化活動室等,很受附近的牧民歡迎。伊蘭嘎查目前已全部完成了危房改造。嘎查生活區建設牧民新居29棟,實施危房改造18戶。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絕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十二五”以來,各地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加強新農村建設,村容村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曾經制約農村生活的基礎設施短板正加快補齊。“水電路氣房”改造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標準模式。

  農村環境越來越整潔。全國30%的村莊開展了規劃建設試點,加強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用電更方便了,道路更暢通了,房子更整齊了。不少地方以垃圾、污水治理為重點,清理了亂堆亂放,配上了垃圾桶,修建了排水溝,疏浚了坑塘河道,基本實現了垃圾統一收集、污水有序排放。“十二五”期間,2.98億農村居民解決了飲水安全問題,全國建制村基本建設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很多村修建了體育小廣場,農村婦女跳起了廣場舞。

  農村危房改造力度大。“十二五”期間,全國累計改造農村危房近1300萬戶,定居游牧民38.8萬戶,絕大多數農牧戶住上了結構牢靠的安全房。國家累計投入157億元,改造農墾職工危房160萬戶,投資170億元,改造林業棚戶區110萬戶,并同步改善了供熱、排水、排污、小區道路等配套設施,居住條件極大改善。

  新農村建設不光要村莊環境美,還要讓基本公共服務惠及農村。如今,新農合、新農保實現全覆蓋,國家還不斷提高標準,建立了大病救治制度。“過去農村是養兒防老,現在實現了養老制度全覆蓋,雖然錢不多,但也是破天荒了。”農民們的話語道出了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險制度體系已基本建立的事實。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每個父母的心愿。然而,我國很多農村依然存在義務教育薄弱的情況。對此,2013年教育部提出力爭用5年時間使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基本達標的目標。截至目前,中央財政安排補助資金640億元,帶動地方財政投入800多億,惠及3000多萬農村貧困學生。同時,國家在普通高校招生計劃中專門安排本科一批為主的招生計劃,面向貧困地區實行定向招生。到2015年,招生規模從1萬名擴大到5萬名,招生高校覆蓋所有211工程院校。

  農村活力被激活

  “十二五”以來,針對農業農村發展出現的新情況,國家更注重通過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向改革要紅利,向創新要動力,改革創新激活田野活力。黨中央出臺有關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民股份合作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以及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等方面的文件。國務院印發關于金融服務“三農”發展、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等方面的文件,這一系列文件是對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作出的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

  按照中央要求,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等方面改革扎實有效推進。眼下,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為重點,農村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農村土地產權關系進一步明晰。土地承包確權頒證,為“長久不變”打下基礎;允許承包經營權抵押,則喚醒農村“沉睡的資本”。農業部開展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目前已有12個省開展整省推進試點,有2160個縣開展了整縣推進試點。截至2015年6月底,全國已完成實測承包地面積3.5億畝,確權面積2.6億畝。各地積極引導土地有序流轉,鼓勵農民以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承包地,讓經營權真正活起來,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構建。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加速成長,推進家庭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集體經營共同發展。截至2015年6月,全國家庭農場超過87萬家,農民合作社達到140萬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超過12萬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逐步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生力軍。病蟲害統防統治、土地托管等農業社會化服務快速發展,解決了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

  新型職業農民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和退伍軍人返鄉從事農業創業。這些新農民帶來了互聯網思維,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和淘寶等電商平臺,創新性地銷售各類特色農產品,并將各種文化創意引入到農業生產中,給古老的農業產業注入嶄新的生機和活力。

  護綠造就美麗村莊

  初春時節,走進江西省永豐縣瑤田鎮金山坪村,綠意撲面而來。在這綠色當中,后山上的杉樹林格外地引人注目,猶如原始森林。如果沒人指點,一般人很難發現這漫山綠意中竟然藏著這樣一個美麗的村莊。

  曾經的金山坪是個移民村,全村僅有耕地面積251畝,山地面積500余畝,人居環境十分惡劣。如今的金山坪是個生態農業村,靠種植苗木致富,村民們的收入直線上升,摘掉了“窮帽子”。

  上世紀90年代開始,金山坪村看準花卉苗木培育的廣闊前景,在春秋季節培育起杉、松、油茶等各類苗木,每家每戶都建起苗木培育基地。近年來,育苗戶又瞄準商機,轉向特色綠化苗木培育。全村50多戶村民最少的育苗一兩畝,最多有10多畝,每年出售各種大小苗木近千萬株。

  金山坪村民因地制宜選擇致富產業。為做好育苗基地,發展“一村一品”,村里成立了花卉苗木協會。協會里有經紀人、技術員,有負責銷售的專業人員,形成了“協會+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格局。他們利用荒山荒坡種黃梔子,租種農田培花育苗,逐漸形成了藥材、花卉苗木、油茶、百合等產業。如今,全村黃梔子種植面積已達1000畝,年產鮮果30多萬公斤,成為名副其實的富裕村。

  據介紹,每到農閑時節,村里以每天50元至70元的工資吸引周邊農民參與苗木生產,不僅育苗戶實現了創收,還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村民洪劍濤說,他家5畝地全部用來培育苗木,每畝苗木純收入至少有8000元。近年來,他靠培育苗木住上了新房、買了轎車。村民施金龍在村里承包了40多畝地,全部種上了綠化苗木。他說,村里能租到的地已被全部租種完了,現在自己又在外村租了30多畝地培育苗木。

  在不斷發展產業挖掉“窮根”的同時,村民們堅持綠色的理念,美化村里生產生活環境。淘汰下來的黃梔子樹、廢棄的苗木解決了村民生活燃料難題,讓木材免于斧鋸。隨著沼氣池的推廣,村里成了全縣沼氣池普及率最高的自然村。產業發展了,需要更多的土地,村民寧肯高價承租別村的荒地,也不毀林拓荒。據統計,全村從外面流轉的土地已達2700多畝。如今的金山坪村,房前屋后、村頭村尾,處處能見到喬木、竹林、鮮花,加上小橋流水,如同“世外桃源”。 (農 興)

安徽阜陽市一道河中路香樟苑
516212795@qq.com

13909680166(陳女士)
13665580501(王先生)
15556882605(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