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聯系方式
客服熱線:0558-2667333
郵箱:516212795@qq.com
聯系電話:18605580025

新型農技體系的“集團式”實施之路

 新型農技體系的“集團式”實施之路

  ——“綠色增產增效模式”探析

  針對我國區域和產業發展重大關鍵問題和技術瓶頸問題,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總要求,農業部明確了“兩個千方百計、兩個努力確保、兩個持續提高”的工作目標。在農業部的統一部署下,自2013年開始,中國農業科學院先后組織開展了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油菜、棉花、馬鈴薯、奶牛、羊等9個產業的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工作(以下簡稱“綠色增產增效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我國農業綠色、增產、增效提供了技術支撐,為“十三五”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儲備。

   建立科研協同網絡形成農業科技攻關新格局

  “綠色增產增效模式”通過整合分散的科研成果,從優良品種、土壤肥料、病蟲害綜合防治、節水灌溉、全程機械化、產后加工以及飼料選配、營養調控、高效繁殖、疫病防控等方面進行全產業鏈技術集成與模式再造,探索不同主產區、不同生態區、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最優解決方案,建立科學規范、可復制可推廣應用的綜合技術生產模式。據統計,9個項目共組裝集成 115項先進適用技術,構建了25套綜合技術生產模式,為“十三五”期間農業綠色、增產、增效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和儲備。

  經過3年的努力,“綠色增產增效模式”構建了“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新型農業生產技術體系,成效顯著。實現了生產生態、農機農藝的協調發展。如玉米項目構建了“農機農藝六配套”的技術模式。油菜項目以適合機械化收獲的新品種“中雙11”為核心,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多熟制條件下低損失的油菜機械化收獲。實現了全產業鏈學科間協調推進。打破“單打獨斗”的狀況,按照“品種為主體、水肥藥械種植養殖一體化”全產業鏈思路,根據產前、產中、產后不同階段的技術需求,9大產業不僅整合了農科院內有關團隊和不同學科聯合攻關,還廣泛吸納了地方院所、推廣機構等單位優勢學科團隊共同參與、協同攻關,構建了“集團軍式”大聯合大協作高效協同攻關網絡,形成了上、中、下游緊密銜接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組織體系,構建了服務全國的農業增產增效生產技術模式研究、示范、推廣協同攻關聯盟。實現了創新聯盟組織體系協調發力。聯合國家、省、市各層面的優勢特色團隊,與地方政府開展務實合作,強化與農技推廣部門、涉農企業、合作社和種養大戶的協作,把研究工作與地方政府的“三農”工作結合起來,形成了上、中、下游“一條龍”的農業科研協作模式和全國“一盤棋”的農業科技攻關新格局。集成各加盟單位研發的一系列先進適用技術,構建多學科集成的“一體化”農業生產問題綜合解決方案,為解決科技與生產“兩張皮”問題和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堅持綠色理念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綠色增產增效模式”在設計時,緊緊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的原則提出研究內容和工作任務,實施過程中,把節肥、減藥、節水作為核心目標,集成的技術、形成的模式充分體現出生態環保的理念。

  農藥化肥實現“雙減”。自動蟲情測報、太陽能殺蟲燈、飛蛾誘捕器以及性激素誘殺等精確防控技術,使水稻、玉米每畝減藥30%以上。稻田養鴨肥田及精準施肥技術,每畝減少化肥施用量20%。我國首個植物免疫抗病毒蛋白生物農藥“阿泰靈”,可有效提高水稻的抗病性,明顯減低主要病害的發生。“一噴三防”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在不減產的情況下,減少農藥用量25%,病蟲害減輕40%。棉田釋放紅頸常室繭蜂對盲蝽防治效果達到65%。通過科學施肥,油菜實現每畝節本80元且增產8%。

  節水保墑取得“雙贏”。小麥墑情自動監測技術實現適時適量灌溉,每畝節水90噸,水分利用率提高 15.4%。蓄水保墑與節水灌溉技術,有效解決了黃河流域棉花生產保墑和節水問題。水稻“麥畦式”濕種栽培技術,每畝節水150噸,節本150元。玉米貼茬播種技術保持了播種期土地墑情,在減少用水的情況下,保證了出苗率。化控抗逆技術有效提高了玉米抗旱能力。

  控制農業污染多措并舉。高產高效鎘低吸收低積累技術模式,在污染超標5倍以上的重度鎘污染土壤上持續生產出安全水稻。大豆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不僅解決了秸稈焚燒污染環境難題,而且有蓄水保墑、培肥土壤的作用。

  全生物降解地膜技術大大減輕了人工揭膜勞動力投入及殘膜污染,可有效解決新疆棉區嚴重的“白色污染”。奶牛糞污處理及綜合利用技術把糞污經過固液分離、有機肥加工、UASB厭氧、浮萍凈化等措施,將處理產生的水用于作物灌溉或再回用于養殖場,實現了循環利用,同時浮萍繁殖還可用于開發高附加值的生物質能源或飼料。

  秉承開放發展實現合作共贏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一直是貫穿“綠色增產增效模式”全過程的核心理念,經過3年的探索與實踐,建立了開放的工作機制,有效帶動了區域農業發展。

  建立開放的聯合攻關團隊。9個攻關團隊參與人員共計1954人,其中,中國農科院有17個所、254名科技人員參與;省、市級農科院(所)、大學、技術推廣部門、龍頭企業及新型經營主體等有208個單位,1700多人參加,院外人員占到8成以上。

  建立開放的技術集成機制。9個領域僅2015年就集成技術136項,其中72項來自中國農科院,其余64項由各兄弟單位提供。新疆兵團和阿克蘇農業局提供的 “棉花膜下加壓滴灌水肥一體化供給技術”,解決了棉花水肥一體化供給等主要問題;由農科院作科所和東北農業大學合作研發的“大豆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有效解決了焚燒麥秸污染環境的問題;在山東省德州市創造了玉米小麥輪作周年“噸半糧”的“八配套、六融合、四結合”技術模式,集成的12項技術分別來自于山東省農科院、河南省農科院、德州市農科院及中國農科院相關研究所等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單位;由青島市畜牧獸醫研究所提供的“奶牛養殖場糞污處理及綜合利用”技術,實現了糞污循環利用,有效解決了規模化奶牛養殖糞便和污水處理問題。

  建立開放的展示交流體系。在主產區和典型生態區,布局建立一批固定的開放的展示示范基地,先后舉辦了34場現場展示觀摩會,對地方政府、推廣部門、涉農企業、種養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等進行同步示范展示,帶動了區域農業發展,提高了工作的顯示度,把試驗示范基地打造成開放式的技術普及與傳播平臺。

  共享發展成果利惠廣大農民

  “項目的實施效果好不好,技術管不管用,領導說了不算,專家說了不算,農民說好才是真的好,農民的嘉獎才是至高的榮譽。”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如是說。基于此,“綠色增產增效模式”把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和示范帶動作為項目考核的重要指標,要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讓農民成為直接受益者。

  “綠色增產增效模式”在方案設計中要求做好針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全程培訓和示范展示工作,在各示范基地做到全生育期可示范、可參觀、可學習。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根據不同生產階段、不同農時需要,對地方政府、推廣部門、涉農企業、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農民等開展技術培訓和示范展示,提升他們的科技素質,真正體現“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讓他們學得會,用得著,見效果”。

  山東省武城縣為民糧棉專業種植合作社社長李慶雙這幾年連續見證了科技的力量后高興地說:“我們合作社種田水平在當地是高的,但就是比不上中國農科院專家的試驗示范田產量,一畝差100到200公斤呢,還節約了300多元成本,這一算效益差遠了。”

  據統計,2015年9個項目共舉辦示范展示觀摩活動34次,舉辦針對農技人員、農民、種糧大戶等培訓班63次,培訓人數2.6萬人次,發放各類技術資料5萬多份,直接示范應用面積15萬畝,技術輻射推廣應用面積650萬畝,產生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示范點所在地的農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綠色增產增效模式”針對區域主導產業和關鍵技術瓶頸問題所集成和示范的技術成果,受到地方政府的普遍歡迎和大力支持,成為地方政府抓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安徽省宿州市大豆示范基地已成為地方政府固定的參觀培訓點,先后組織了數十批農民前來觀摩學習和推廣應用。大豆免耕覆秸技術也被農業部推介為主推技術,在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安徽等夏大豆主產區進行全面推廣應用;玉米項目所集成的“農機農藝六配套,科學播種六融合”技術模式操作方便,增產效果明顯,很受農民的歡迎;雙季稻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被江西省列為省主推技術,2015年在全省推廣9萬多畝;“奶牛提質增效關鍵技術”已被青島市畜牧獸醫局采納,納入2016年青島市畜牧業科技推廣計劃推動實施。


安徽阜陽市一道河中路香樟苑
516212795@qq.com

13909680166(陳女士)
13665580501(王先生)
15556882605(李先生)